【“我与《黄山日报》”征文(68)】朱建军:纵无雨色亦沾衣

  1998年世界杯进行到如火如荼的小组赛最后一轮时,我被黄山日报点了名。有一日,喜阅黄山日报·天都周末的读者都看到了我的名字出现在一则专栏球评文章中。这个点名既不是批评,也不是表扬,而是催交“罚款”。

  看官一定搞不懂这是啥状况,且听我细细道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段岁月,因工作关系我与黄山日报的许多编辑、记者都处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起初,有稿件时都是送到报社编辑部,因而就多了当面请教的机会,关系也较快地熟稔了起来,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报社领导,认识的人慢慢地多。一天下班时分,有“好事”者邀我加入报社临时资深球迷会,根据当时的赛况每人竞猜一个冠军球队,不能重复,猜错的自愿罚款。我猜选的队提前出了局,因而被催交罚款。

  上世纪90年代,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保险知识宣传普及、保险行为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保险不仅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也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保险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是WTO组织对我国提出的先决条件之一。也因此,保险的新闻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就成了各方关注的热点。

  保险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上世纪50年代停办国内业务20年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恢复,造成了社会民众的认识断层,一大部分人不知保险为何物,亟需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引导。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新鲜事物,新闻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保险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促进了保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从事公司宣传工作的我,也无可避免地与包括黄山日报在内的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要联系,处成了“日报”的情形,发稿也自然密了、多了。

  保险类新闻一般只见诸财经版面,这是比较符合它的定位的。但因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需要,保险处于特殊地位,也因为有一次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与当时在黄山考察调研的公司总经理电话沟通机构改革,我据此撰写的相关新闻发表在黄山日报报眼位置,获得了较大的满足,大大提振了信心。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

  过不多久,机会终于来了。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尘埃落定,保险作为金融第一个开放领域,瞬间成为舆论焦点。在报社领导的提点下,双方一拍即合,我写成稿件发表在黄山日报头版头条,创造了黄山保险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辉煌时刻。

  说来也蛮自傲的,我与报纸结缘的起点还不低。最早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是1987年投给安徽日报的一篇议论短文,内容自然与从事的行业有关,但标题却稍有些“牵强”,记得是《“朝花”何必“夕拾”》,借用了朝花夕拾这个广为人知的词语,这里的“花”是支出之意,“拾”则是得到的隐喻,论的是参加保险的目的是防范并转嫁风险,而非要得到补偿、赔付这样的道理。编辑老师显然是读懂了这层意思,并感兴趣于涉猎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就把它发在了《安徽日报》二版上。

  之后的20多年,保险的观念逐渐为慢慢的变多的人所接受,并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选择,保险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保险工作已经走上了正常轨道,新闻报道方面也就渐渐淡了。

  这些年虽然与媒体交道少了、与媒体朋友联系少了,但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我仍然关心日报、记挂朋友。适逢报社成立70周年庆,有着与其30多年时间的工作交往,也偶有精彩瞬间,我自然为之欣然,作此小文以寄感慨。祝愿黄山日报青春永驻,越办越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年5月,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黄山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这一刻,我们感慨万千,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决定从即日起开展“我与《黄山日报》”主题故事征文,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

  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征文以有故事、有细节、生动感人者为佳,也可一事一议,篇幅1500字以内,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新媒体)选登外,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奖金或物质奖励。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欢迎各位热情参加,踊跃投稿。

上一篇:
下一篇: